湖南电台全省新闻联播:国庆特别策划《红色文物会说话》播出第二篇《双时空情境剧里的璀璨初心》
2020-10-17

 日前,我省首台双时空情境研学剧——《真理之光》在长沙学院正式首演。在这部双时空情境剧中,一个见证了刘少奇同志少年奋起,改名言志的笔筒引起了观众的广泛共鸣。国庆特别策划《红色文物会说话》播出第二篇《双时空情境剧里的璀璨初心》,记者刘畅采写:

 刘少奇原名刘绍选,8岁进入私塾求学时,私塾启蒙老师朱五阿公根据“姜太公钓璜于渭水,巧遇文王”的典故,给他取了一个学名——刘渭璜。刘少奇在少年和青年时期两次改名,成为《真理之光》研学情境剧重点着墨之处。这部剧共分为两个时空。第一时空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话剧的形式演绎了刘少奇从8岁到23岁的人生经历,第二时空为当下,由刘少奇同志纪念馆的讲解员为观众讲述刘少奇的故事。

 剧中一幕场景,讲述的是1915年夏初,袁世凯不顾全国人民反对,接受了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和全国一样,宁乡县城也掀起了一场“外抗强权、内反国贼”的反袁风暴。此时,已经进入宁乡县立高等小学玉潭学校读书的刘少奇,当即刺破手指,含着热泪、慷慨激昂地写下了“誓雪国耻,保卫中华”的血书。在进步教师梅冶成等的支持下,刘少奇带领玉潭学校部分学生走出校门,在县城各处张贴“取消二十一条”、“打倒卖国贼”等标语和散发传单,同时与县城各校及云山学校联络,迅速发动了一场轰动全县的游行示威活动。游行示威之后,他决定改名。他雕刻了一只松鹤图竹笔筒,希望自己像松鹤那样高洁坚贞,出污泥而不染,并在底部刻上了“刘卫黄”三个字:

 “刘少奇:姜太公钓璜渭水,83岁巧遇文王,太消极被动了,我们要从现在开始就立志为国分忧,所以,从今天开始,我的名字改成保卫的卫、炎黄的黄!讲解员:保卫炎黄开辟的疆土,保卫炎黄子孙的幸福……改得好!”

 剧中出现的笔筒,现在就存放在刘少奇同志纪念馆的生平业绩陈列馆中,也是游客们参观时最爱观看的展点之一。刘少奇同志纪念馆讲解员韩琦:

 “各位游客,我们现在进入第一展厅,看到这个文物呢,是一个笔筒,可以清楚地看到,少奇同志在下面留下的自己的名字,卫黄。保卫的卫,炎黄的黄。”

 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进一步坚定了刘少奇的救亡图存的决心。他认为,作为炎黄子孙不能碌碌无为,虚度光阴,于是又将名字改为“少奇”。韩琦介绍:

 “少奇的名字,其实是我们大家最熟悉的,他原来在家里,按照祖谱是绍字辈,所以取名绍选,(将私塾老师给他取的名字渭璜改成卫黄)之后,他又去北京读书之后,加上自己的志向之后,他觉得应当少有奇志。所以就改名为少奇。”

 一个小小的竹笔筒,是研学剧中的一个重要场景,也是微党课上和学生们研学课堂上的重要载体。研学剧中,演员们精彩的演绎;陈列馆中,讲解员们生动的讲解,微党课上,宣讲人激昂的讲述,让刘少奇的更名言志的故事,深深地刻在了前来参观、学习的游客和学生们心中。长沙学院学生谭婷:

 “这种表现形式也会让我们印象更加深刻,而且也会想要去了解每一个展品它背后的故事和细节,会更加深入的去了解他(少奇)的精神、事迹等等,然后从中也会有更大的启发,去学习他的精神。”

 近年来,刘少奇同志纪念馆不断创新形式,利用好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从“一张真贵的画像”到“一辆连接民心的吉普车”;从“见证伟人友情的小烟嘴”到“礼品清单”……通过不断创新,让每件珍贵的红色文物成为一个个鲜活故事的讲述者。刘少奇故里管理局宣传教育部部长姜艳辉:

 “我们之前开展了一系列“三送六进”等创新形式,就是把我们的移动党课、流动展览,送到工厂、农村、学校、军营、社区、机关……这一系列工作主要就是为了使它的形式更加丰富、更加寓教于乐。”

 1985年,王光美向刘少奇同志纪念馆捐赠遗物时,指着一条千疮百孔、破烂不堪的旧裤子说道,这是刘少奇生前穿过的最后一条羊毛裤。现在这条羊毛裤作为国家一级文物,就珍藏在刘少奇同志纪念馆,向人们诉说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高风亮节。《金牌驾到》今天听刘少奇同志纪念馆讲解员黄柳讲述《一条羊毛裤》:

 刘少奇的生活一直非常朴素,他的办公用品和生活用品和普通老百姓没有两样,从来都没有因为是国家领导人而有丝毫特殊。他穿的衣服一般都是十分普通的布料,而且穿破旧了,总要打一打补丁再穿,舍不得换新的。据王光美回忆,刘少奇平常很少买衣服和做新衣服。他的几件好一点的毛料衣服都是在出国访问前由国家给做的,出国回来以后,就马上收藏起来了。只是在参加重要国事活动或接见外宾的时候才拿出来穿,平时是舍不得穿的。

 刘少奇常对家里的保育人员说:穿的衣服,能缝就缝,能补就补,能利用就利用,不要轻易扔掉。有时保育人员把他们家的衣服拿到洗衣房去洗,别人看到那些补了又补的衣服,都不相信这竟然是刘少奇和他的孩子们穿的。

 有一年刘少奇去苏联出席国际会议之前,工作人员提出莫斯科天气寒冷,要用组织上按规定发给的置装费给刘少奇做一件大衣,可刘少奇坚持不让做新的。后来大家只好从旧大衣上拆下一条水獭皮领子,加到了另一件厚一点的旧大衣上,对此刘少奇很是满意。工作时不知疲倦,生活上不讲条件,这就是刘少奇几十年如一日的作风。


来源:湖南电台全省新闻联播2020.10.05

视频链接:http://www.hnradio.com/9pd/f/2020/202010/2020105192357231.html


编辑:朱 珊

审核:祝 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