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基计划,也被称为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是教育部于2020年起实施的招生改革工作,也是目前高考自主选拔的重要方式。
聚焦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以及国家人才紧缺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主要是为了选拔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材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
强基计划文件强调“对于极少数在相关学科领域具有突出才能和表现的考生,有关高校可制定破格入围高校考核的条件和破格录取的办法、标准,并提前向社会公布。”
强基计划高校院校层级较高,考生参与的高校全部都是“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是每年高考关注度最高的一批院校。在现有高考区分度降低的趋势下,强基计划最高优惠至 达一本线录取。
强基计划侧重基础学科。选择报考的考生需要对如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高校开设的相关学科感兴趣。在相关学科进修以后,未来将服务于国家前沿产业。
强基计划带给考生的一方面是机会,另一方面是对未来发展方向的规划。
强基计划招生专业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直接聚焦到与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以及国家人才紧缺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相关的本科专业。未来就业前景光明。
高校强基计划以考生综合成绩择优录取,成绩计算公式如下:
考生综合成绩
=
高考成绩 ( 占比不低于85% ) + 高校考核结果 + 综合评价情况
其中高考成绩占比不能低于85%,根据考生填报志愿,按综合成绩由高到低顺序录取。录取顺序在所有批次之前,被正式录取的考生不再参加后续高考志愿录取;未被录取的考生可正常参加本省(区、市)后续各批次高考志愿录取。
校测是各高校在确定强基计划入围名单后,举办的考核,一般会集中安排1-2天内进行,考生在高考后得知自己入围后,就能决定是否参加高校校测。校测一般分为面试、笔试、体育测试三个环节。
2022年强基计划试点高校里24所高校校测形式为笔试+面试+体测,15所高校校测形式为面试+体测。
具体如下:
校测形式 | 高校名单 |
笔试+面试+体测 |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山东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武汉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东北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湖南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吉林大学、四川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面试+体测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中南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重庆大学、兰州大学 |
强基计划不同院校的培养模式也不尽相同,但基本大同小异,概括为严格、定向、精准、开放、全面培养。总体上包括以下方面:
典型的比如清华大学设立五大书院,集中优质资源对不同专业学生进行管理。
北京大学实行“1+X”导师制,聘请院士、教授等任导师,每位学生至少配备一名博导为指导教师。
清华、复旦、上交、华中大等很多学校明确指出可以本硕博衔接培养,或免试读研、或直博。
大部分学校有公派留学机会,可以参加国际项目和竞赛,接触国际尖端领域知识。
每学期或学年进行考核,不合格将转入普通班、优秀的将吸纳进入强基计划。
小班化教学、科研实践项目资源多,强化数理基础,开放特色优势课程,全面素质培养。
大部分学校不能选择转其它专业,但是可以转其它强基计划专业。如清华大学指出通过强基计划录取的学生入校后原则上不得转到录取专业之外的专业就读。